★留聲機雜誌:「費雪迪斯考這份演唱之所以比其他人出色的原因,在於他對於歌詞的掌握。這不只是在他咬字清晰上,而是在他對於情感掌握的拿捏上…我也希望將來還有機會,能聽到能夠像克倫培勒在此所指揮的,那麼的讓人滿意的演出。」
指揮家克倫培勒雖然被視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指揮,但是他的肯定和名聲卻來得非常晚。早年他在德國發展時,曾被馬勒視為忠心的接班人,馬勒還曾經推薦他去布拉格工作,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首演克倫培勒也是助理指揮。但是他在德國的指揮生涯在二次大戰納粹崛起後就被迫中斷,他因此前往美國發展,在美國有如斷了根的他,無法繼續原本在德國的主力:歌劇,但在音樂會的曲目又大量不足,使他被迫開始大量學習新的音樂會曲目,偏偏在這裡他又被誤診成罹患腦癌,而接受腦部開刀,更因此造成半身癱瘓。他因為患有躁鬱症,經常在演出前焦慮而告失蹤,更造成他在美國的指揮事業搖搖欲墜,等到戰後回到歐洲發展,也只能在東歐的布達佩斯歌劇院指揮,這時的他已經六十五高齡了,戰前原本是最有希望青年指揮的身影,早就半身癱瘓,任誰也不敢指望還會有機會大展鴻圖,沒想到卻因為在一九五四年被指揮家李格相中,來到倫敦錄音並帶領愛樂管弦樂團演出了幾場後,意外大受觀眾和樂團歡迎,他才在自己七十歲時,初次享受到國際聲望和指揮大師的推崇。就這樣他帶領著被卡拉揚棄守的愛樂管弦樂團,一路打造了自己生命中最後黃金的十五年指揮生涯。這份六一年完成的布拉姆斯安魂曲,是克倫培勒在這黃金十五年中留下最經典的一份作品,這時的他採用非常慢的速度呈現這首作品,這樣的速度即使在當時,也已經被大部份指揮家所揚棄,也只有像克倫培勒這樣老一輩受過十九世紀德國浪漫指揮學派洗禮的指揮家才會使用,但是他使用得就好像世上只有這種方式才是最正確一樣的充滿自豪和堅定,也才讓全曲繫於不墜且那樣輝煌。
曲目
1-7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