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幼年時期,法國女高音派蒂邦就對西班牙的音樂與藝術情有獨鐘。在早期的獨唱會裡,派蒂邦總喜歡在美國、法國曲目裡,穿插一些西班牙作品。當派蒂邦到馬德里演唱浦朗克歌劇《斷頭臺上的修女》,透過同劇導演的指引而跨進查蘇埃拉的領域後,更無法抗拒西班牙音樂的魅力。
當派蒂邦有機會錄製西班牙歌曲後,她花了很長的時間考慮曲目編排方法。最後,她決定以「憂鬱」為中心主題。選曲包含各種不同風格與類型的歌曲,包括西班牙傳統小歌劇查蘇埃拉(例如:廣受喜愛的《再見,格拉納達》)、藝術歌曲、民謠、魏拉─羅伯士的《巴哈風的巴西》,以及非裔巴西人的傳統歌曲。最後是法國作曲家巴克里獻給派蒂邦的西班牙歌曲集《憂鬱的旋律》。
音樂詮釋上,派蒂邦非常注意人聲色彩的變化性。她相信,有時候演唱者必須忘掉在學院裡接受的嚴格訓練,回歸基本面,以本能來詮釋,因此,派蒂邦並不是每一首曲子都以歌劇慣用的美聲唱法來演唱。她的聲音可塑性相當高,充分運用聲音的潛力來表現各種憂鬱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