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涅斯的詮釋有火一般熾熱的熱情,旋律線條帶有豐富的詩意與憂鬱的氣質,細節與微妙的音色變化,讓它在眾多版本中也毫不遜色,被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之為「引人入勝而且迷人的演出」。
挪威鋼琴家安涅斯認為,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對於鋼琴家來說是非常重大的挑戰。因為拉赫曼尼諾夫本人就是一位非常優秀的鋼琴家,而且雙手可彈的音程非常廣,因此許多和弦都是在考驗鋼琴家的演奏技巧。但是,這就是挑戰拉赫曼尼諾夫的樂趣所在之一。
拉赫曼尼諾夫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890年到1891年之間,當時作曲家只有十七歲。和作曲家後來的作品相比,它的樂句偏短,但是安涅斯也因此從中看到它與葛利格鋼琴協奏曲的相似之處。
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創作於1900年到1901年之間,也是拉赫曼尼諾夫最受喜愛的鋼琴協奏曲;第三號鋼琴協奏曲是拉赫曼尼諾夫為自己1909年的美國巡迴而寫,第四號鋼琴協奏曲則創作於1925年到1926年冬天,當時拉赫曼尼諾夫已經離開俄國,正以鋼琴家的身分受到美國人的喜愛,因而再度為自己譜寫協奏曲。
在安涅斯的想法裡,現代鋼琴家詮釋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時,往往過度重視表現技巧,忘記拉赫曼尼諾夫身為鋼琴家時,偏愛使用的「彈性速度」可以帶來的效果。或許有人認為彈性速度是舊時代的習慣,但是在拉赫曼尼諾夫的作品上,安涅斯看到更多的靈活性與表現力。
安涅斯的詮釋有火一般熾熱的熱情,旋律線條帶有豐富的詩意與憂鬱的氣質,細節與微妙的音色變化,讓它在眾多版本中也毫不遜色,被英國《每日電訊報》稱之為「引人入勝而且迷人的演出」。
曲目:
CD1
1-3 拉赫曼尼諾夫:升F小調第一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
4-6 拉赫曼尼諾夫:C小調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作品18
CD 2
1-3 拉赫曼尼諾夫:D小調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作品30
4-6 拉赫曼尼諾夫:G小調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作品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