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拉頌(指揮)
圖魯士國會大廈管弦樂團
◎這份七九年的錄音,邀請卡拉揚後期最鍾愛的女高音─義大利首席女高音芙蕾妮領銜,當時四十五歲的她,已開始轉往戲劇女高音和威爾第的角色發展,這份錄音也成為她問鼎戰後女高音天后寶座的重要依據。
◎片中另一位值得一聽的歌唱家則是法國老牌男高音范佐,已經於零二年過世的他,生前正式錄音很少,一般樂迷只知他和蘇莎蘭合作的拉克美,此份為他五十六歲時的錄音。
法國作曲家古諾最早其實是以聖樂成名的,一八五一年他創作的「聖西西莉亞彌撒」,讓他建立了名聲。同年他寫了第一部歌劇「莎孚」,並未受到重視,之後他在一八五五年寫了兩部交響曲,也不為人重視。這中間古諾又寫了兩部歌劇,但都未成功,如今也被遺忘,一直到一八五九年,完成了「浮士德」,才讓他終於被公認為出色的歌劇作曲家。之後他又寫了三部歌劇,其中只有「蜜瑞兒」(Mireille)較為人知悉,隨後才在一八六七年寫出歌劇「羅密歐與茱莉葉」,同樣也是法語浪漫歌劇的傑作,至今依然上演不輟。蜜瑞兒一劇是以Mistral的詩作為題材改編的,全劇背景設在法國的普羅旺斯,為了體會當地的種種習俗和景致,古諾還特地在創作此劇時前往該地長住,並且融入當地村民的生活中。此作完成後在古諾家中有過小型試演會,由比才彈鋼琴、聖桑彈手風琴,古諾自己和另一位子爵則負責演唱。此劇於一八六四年三月十九日於巴黎抒情歌劇院首演當晚,俄國大文豪屠格涅夫也到了。此劇在近代之所以有機會再演出,是因為劇中古諾寫給女主角蜜瑞兒繁重而出色的詠嘆調,就像浮士德中的瑪格麗特一角一樣,都是深受女高音們喜愛挑戰的法語歌劇角色。劇中的蜜瑞兒要能夠演唱抒情女高音到戲劇女高音的各種詠嘆調。而因為首演遭到批評,導致古諾日後一再更改此劇,前後出現四幕版、三幕版和五幕版。一般近代的演出多採五幕版,本片也是。但最大的爭議則在此版採用宣敘調演出,與原始首演以對話方式演出頗有出入。此劇中也引用了多首普羅旺斯當地的民謠。歷來這部歌劇的錄音就不多,且多半由法國歌唱家擔綱,但因為其繁重的女主角唱段,所以其實不容易有好的演出成績,這份七九年的錄音,能邀到義大利首席女高音芙蕾妮領銜,為整份演出帶來了關鍵性的助力。這位卡拉揚後期最鍾愛的女高音,本來就把浮士德中的瑪格麗特和羅密歐與茱莉葉兩個古諾要角唱得非常出色有名,因此理所當然的,會讓她想再將古諾這齣女高音同樣繁重,但少為人知的歌劇介紹給更多人。當時四十五歲的她,已經開始轉往戲劇女高音和威爾第的角色發展,這份錄音也成為她問鼎戰後女高音天后寶座的重要依據,因為沒有其他首席女高音灌錄過。片中另一位值得一聽的歌唱家則是法國老牌男高音范佐,已經於零二年過世的他,生前正式錄音很少,一般樂迷只知他和蘇莎蘭合作的拉克美,這份他五十六歲時的錄音,可以說捕捉到這位終生不曾退休、教人懷念的男高音的珍貴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