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發行:海頓逝世200周年紀念套裝專輯。
收錄曲目:6首巴黎交響曲、12首倫敦交響曲、四首彌撒曲、創世紀等。
指揮介紹:伯恩斯坦(1918年8月25日~1990年10月14日)無疑地是20世紀後半葉最受歡迎與備受愛戴的美國作曲家、指揮家兼教育家,亦是當代重要的大師級人物之一。畢業於哈佛大學(作曲學位)與寇蒂斯音樂學院(指揮學位),師從指揮大師布魯諾‧華爾特(Bruno Walter)、庫塞維茲基(Serge Koussevitzky)與萊納(Fritz Reiner),也繼任迪米屈‧米卓普魯斯成為紐約愛樂的桂冠指揮,這是紐約愛樂有史以來的第一位美國籍指揮,同時也是美國古典樂壇上土生土長、卓然有成的全方位音樂家。
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在一九五七年被紐約愛樂任命為首席指揮,隔年正式到任,就在這一年他與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簽下合約,同一年他最早的幾份錄音中,錄下了海頓的第一零四號「倫敦」交響曲,也就是海頓最後一首交響曲作品。從這一年開始,他在整個六零年代陸陸續續指揮紐約愛樂,灌錄了海頓後期最重要的兩套交響曲:巴黎和倫敦,共十八首交響曲,以及神劇創世紀等重要錄音。在那個年代,歐美的海頓研究才剛剛上路,海頓也還未被廣大樂迷普遍接受,即使在歐洲,這麼全面性探討和灌錄海頓作品的錄音也都還很罕見,伯恩斯坦此舉,顯示了他對於歐洲交響曲傳統的重視和堅持,對照他日後在馬勒交響曲的努力,可以看出他是無視於市場主流價值,而刻意在交響曲於十八到十九世紀這一百五十年的延革中,探索出一條持續的脈絡,而這份努力的早期心血,就紀錄在這套錄音中。
伯恩斯坦的海頓無疑是受到肯定的,因為晚年他被另一德國唱片大廠簽約錄音後,也再次被邀請灌錄這些海頓的後期交響曲。相較於他後期的錄音,一般評者咸認伯恩斯坦在早期的海頓錄音中,比較能夠切中這些交響曲的輕快和小品特質,不像後期,過度賦予這些古典樂派交響曲重要性,扭曲了樂曲在音樂史上的時代意義,顯得太過指揮家中心。之所以會有這種差距產生,主要在伯恩斯坦指揮手法的變化,剛接掌紐約愛樂時的伯恩斯坦,對於海頓的處理,在速度上是恆定而少用彈性變化的,他甚至減少樂團的編制,並且傾向以較輕快的速度來處理,透過如時針般固定的節奏和音量對比較小的手法,他這些六零年代的海頓,有一種符合洛可可趣味的可愛輕巧感。雖然,當時紐約愛樂的合奏技巧的確有少許的瑕疵,但是音樂整體呈現出來的時代精神,卻彌補了這部份的不足。也因為伯恩斯坦對海頓的深入研究,讓他被後世評者認為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海頓指揮家,在這方面他甚至超過德國本地的指揮大師如卡拉揚、約夫姆(Eugen Jochum)等人。伯恩斯坦在海頓演出的研究,還包括他去詳究海頓時代的樂器和顫音演奏方式,並將這些貫徹在這套紐約愛樂的錄音中,而伯恩斯坦在這些演出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把他個人的意志和音樂偏好剔除在外,完全迥異於他晚年那種耽溺於自我風格的作風,這些海頓因此出落得格外客觀而自然流暢,像是樂團自發地被樂譜所帶動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