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沃格勒(大提琴) 安提‧席拉拉(鋼琴)
班傑明‧許密特(小提琴) 拉斯‧安德斯‧湯姆特(中提琴)
亞內‧薩克沙拉 (低音大提琴)
這份錄音是以舒伯特的藝術歌曲「鱒魚」為發想,由此創作的鱒魚鋼琴五重奏為後續,再進一步呈現一套以「鱒魚」主題衍生的現代作品。這個系列作品的發想來自大提琴家楊‧沃格勒和他所主持的莫里茲堡音樂節。其中,中提琴家湯姆特與索里德的創作,將北歐的民謠小提琴演奏風格和中提琴結合,是一套將古典與民間素材結合的作品。這種北歐小提琴是葛利格創作的靈感,在北美移民潮中被帶到美國阿帕拉契山區後,成為阿帕拉契民謠的一個主軸,也出現在馬友友的阿帕拉契專輯概念中。湯姆特自己是挪威人,對這種音樂非常熟悉,這是他為什麼採用這種風格創作此曲的原因。
加拿大出生,但在芬蘭定居已經十年的作曲家馬修‧魏塔爾的「作品時光」用另一個角度切入觀察鱒魚主題:這是一首帶有自由爵士和華麗百老匯風格的創作。接下來的由小提琴家班傑明‧許密特與手風琴家卡斯坦森所創作的「鱒魚藍調」卻讓人充滿了意外,像是一首戲謔的貓追老鼠卡通配樂,中間穿插了芬蘭民間很喜歡使用的手風琴,但音樂的語彙卻是現代北美式文明的流行語彙,間歇會出現許多穿插拼貼的音樂意象,都是我們熟悉卻不見得說得出來源的當代流行音樂語彙,充份顯示了新一代作曲家融合和跨界的創作思維。
當然全片最大的焦點還是在舒伯特兩首鱒魚原作。其中藝術歌曲的鱒魚在片中改由低音大提琴和大提琴主奏旋律並互相伴奏,鋼琴伴奏則不變,本片中薩克沙拉的低音大提琴演奏讓全曲增色不少。這份演奏的錄音效果非常迷人,尤其是把一般錄音很難捕捉到的低音大提琴的低頻都呈現出來,讓人真正感受到舒伯特在此曲要採用這種室內樂罕見樂器的原因。不像一般鱒魚五重奏多半採用由知名鋼琴家領銜,其他四位弦樂手以配合、跟進的方式演奏鱒魚,這份演奏因為是由大提琴家沃格勒居主軸,因此鋼琴的角色就退居其次,而比較甘於居於伴奏的地位,這為樂曲其他聲部的浮現和整體聲部的平衡起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