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年代英倫前衛樂團輝煌代表作品23首 包括Heaven Knows I'm Miserable Now、How Soon Is Now?、Panic、This Charming Man、Hand In Glove…等必備曲
史密斯合唱團對美國流行音樂而言算不上是主流團體,但就英國音樂的發展卻相當重要。1982年史密斯合唱團成立於英國的曼徹斯特,團員分別為吉他手Johnny Marr、主唱Morrissey、貝斯手Andy Rourke和鼓手Mike Joyce。這時期樂壇以新浪潮(New Wave)為主流並且引發第二次英倫入侵(British Invasion),史密斯合唱團卻婉拒多家主流公司六位數(英鎊)的優渥條件而與獨立唱片Rough Trade簽約。在獨立唱片公司中史密斯樂團不須依照流行的口味生產音樂,在音樂上他們回歸簡單的四人樂隊(如披頭四)以吉他伴奏為主,屬新音樂(New Music)裡Neo-Romanticism和Neo-Acoustic兩派的結合;八○年代電子合成器時代結束到九○年代英倫搖滾(Brit Rock)主宰流行市場都是曼徹斯特吉他樂團興起的影響所及。另就歌詞方面,他們有著尖銳的政治、人文批判,史密斯合唱團因此在非流行的獨立唱片排行(Independent Chart後來簡稱Indie)擁有超高的人氣,在英國流行單曲、專輯榜上亦是成績斐然。 史密斯合唱團在Morrissey和Johnny Marr交惡導致於1988年解散前共有「The Smiths」、「Meat Is Murder」、「The Queen Is Dead」、「Strangeways, Here We Come」四張專輯,另外「Hatful Of Hollow」是BBC電台錄音與B面歌曲;「Rank」是1986年現場演唱實況;「The World Won’t Listen」、「Louder Than Bombs」是精選。NME、Melody Maker是兩本對非主流音樂發展極有貢獻的雜誌,史密斯合唱團多次當選NME票選年度最佳樂團、主唱、專輯的大獎。Morrissey的填詞更是該團受歡迎的主因之一,從歌曲中可以歸納出三個主要方向:第一就是前文提到的政治批判,無政府主義的顯現;第二是隱約於歌裡傳達的Morrissey本身的悲觀主義;第三是反映同性間情感的作品,這類歌曲焦點不在肉體的歡愉而是表達悲與喜的真實感觸。2001年6月出版的「The Very Best Of The Smiths」收錄了該團23首歌曲,包含在英國進榜的全部17首單曲,都是值得品味的作品。 樂團解散後,我們還可以看到Morrissey以單飛藝人身份出版多張個人專輯;Johnny Marr則加入The The,並與New Order的Bernard Sumner合組舞曲二人團Electronic;Mike Joyce一度加入Buzzcocks的巡迴表演行列;都在九○年代裡繼續個人的音樂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