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者:路易沙達(鋼琴) 米克科.法蘭克(指揮)法國廣播愛樂管弦
法國鋼琴家路易沙達 第11屆華沙蕭邦鋼琴比賽第五名
早年師承馬叟‧齊安皮(Marcel Ciampi)與戴尼斯‧荷維耶(Denyse Riviere)後來受教於鋼琴大師史科達(Paul Badura-Skoda)門下
法國RCA專屬藝人 擅長曲目包括比才,蕭邦,海頓,舒曼及拉威爾
貝多芬時代的鋼琴還是古鋼琴,這種鋼琴比較敏感而且聲音的持續度不長,音色也比現代的鋼琴單調。隨著樂器快速改良發展,這些外在的改變卻動搖不了貝多芬鋼琴的地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貝多芬所追求的「英雄式」創作風格。在貝多芬五首鋼琴協奏曲中,第四號協奏曲被視為是他最具有冥想性格的一首,很多人認為這首協奏曲是當中最崇高的一部,受喜愛的程度與著名的《皇帝》鋼琴協奏曲不相上下。這部作品創作於1805到06年間,1807年三月六日在維也納首演,由貝多芬親自擔任指揮與獨奏。
後世把第八號鋼琴奏鳴曲《悲愴》劃分為貝多芬早期作品,它沒有艱深的彈奏技巧,加上第二樂章如歌般淒美的主題旋律,讓它成為貝多芬早 期鋼琴奏鳴曲中最著名,演奏率最高的一首。其中有如管弦樂效果般暗潮洶湧的效果,對當時的鋼琴是很大的挑戰。第三十號鋼琴奏鳴曲屬於貝多芬創作後期的作品,它完成於1818年,整部作品很罕見的以幽靜的主題結束具有爐火純青感的深度感。
法國著名鋼琴家,1958年誕生於突尼西亞,後來遷移法國。路易沙達在六歲那年開始學琴,早年曾經在巴黎隨鋼琴家馬叟‧齊安皮(Marcel Ciampi)與戴尼斯‧荷維耶(Denyse Riviere)學習,後來進入設在倫敦的曼紐因音樂學校求學,16歲進入巴黎法國國立音樂院,於該校跟隨鋼琴老師莫雷(Dominique Merlet)學琴。1981年畢業,深造期間,就教於鋼琴大師史科達(Paul Badura-Skoda),1985年參加第十一屆華沙蕭邦鋼琴比賽雖然只獲得第五名成績,當年的冠軍是布寧(Stanislav Bunin),但如今路易沙達反倒是活動力比較旺盛。路易沙達是法國RCA唱片公司專屬藝人,目前已經完成許多錄音,是現今走紅歐洲及日本的重量級鋼琴家,受邀各大音樂節以及國際一流音樂廳演出。擅長曲目包括比才,蕭邦,海頓,舒曼及拉威爾。路易沙達把詮釋貝多芬的重心放在樂句處理,以現代鋼琴刻畫出貝多芬結構美感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