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朗克的六重奏被認為是給管樂和鋼琴最棒的作品之一,作曲家說「想要對這些從我開始作曲便愛上的木管樂器表示敬意」。狂野不羈的風格、以技巧驅策音樂前進還有朗朗上口的旋律,都是他管樂作品的典型特色。鋼琴部份的精彩程度同樣不遑多讓,技巧展現是必備條件,除了加入當時正起步的爵士元素,也具備同期的拉赫曼尼諾夫音樂中那爆發性的情感宣洩。本輯除了普朗克之外,還有另外三首法國作品一併收錄其中。
克勞德.保羅.塔法奈爾除了是作曲家,本身也是相當優秀的長笛家,被視為現代長笛學派的創始者。他和學生高貝爾合著的「長笛技巧大全(La Methode complete de Flute)」到現在還是許多學生的必備教材。為了推廣管樂風氣,1879年更成立木管樂器協會,並且邀請許多知名作曲家為其寫曲(古諾的小交響曲就是一例)。他的五重奏有典型的浪漫色彩,主題的旋律清楚節奏簡單,同時為每個演奏者都安插重要的技巧表現,讓此曲成為浪漫晚期的重要木管五重奏曲目。
安德列.喬利維1945年創作小夜曲時是為了拿來作為巴黎音樂院的考試指定曲,原本編制是雙簧管與鋼琴,之後雖然改編成木管五重奏,但是以雙簧管為整曲主角的重點卻是沒變。
先前BPWQ發行的「木管五重奏∼春之旅」專輯內收錄有一首亨利.托馬斯的「中音薩克斯風與木管五重奏」作品。有趣的是托馬斯拿到的第一個作曲大獎也是以木管五重奏為主角。「五首世俗與神聖舞曲(1948)」光看標題怎樣都會讓人想到德布西1904年寫給半音階豎琴和弦樂團的「世俗與神聖舞曲」。不過德布西的只有兩個樂章,托馬斯則加入了一首田園舞曲、婚禮舞曲和戰爭舞曲。樂團必須描繪出音色變化極度豐富的風景,每個樂器都有令人感到興奮的精彩炫技段落。戰爭舞曲內低音管的狂暴獨奏是個相當完美的句點,不管是在音樂會或是這張專輯來說都是。
史帝芬.賀夫和柏林愛樂木管五重奏(BPWQ)已經是合作多年的好夥伴,先前雙方也曾共同合作錄製莫札特和貝多芬的五重奏,當今世上最頂尖的木管五重奏和最傑出的鋼琴家將在這裡一展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