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份CD灌錄了兩份非常平凡的曲目,由一個尚未建立名氣的樂團演奏,但它卻具有一份非常重要的意義:中東和平在音樂上的開端。長年來,中東的政治爭端,可以說是全世界不安的源頭,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之間的對立衝突,對於耶路撒冷為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共同的聖地的爭執,都牽動著世界政局。而一位國際知名的指揮家跨過兩國的素不往來的交界,來到對岸去指揮巴勒斯坦的樂團,其充滿矛盾的情形,就好像巴倫波因(Daniel Barenboim)與著名巴勒斯坦東方主義專家薩伊德(Edward W. Said, 1935~2003)所合撰的書一樣,是在對立中呈現的和諧。這場音樂會是在2005年8月21日於巴勒斯坦的首都拉瑪拉舉行的,而演奏的樂團東西會議廳管弦樂團則是由巴倫波因在1998年與薩伊德共同創立,其中的樂手,都是和創辦者一樣,是夾雜了以色列和阿拉伯多國的伊斯蘭教徒。組成這樣一個青年演奏家樂團,在世界其他地方只要有經費,都不成問題。但對這個夾雜兩個對立宗教成員的樂團卻倍感艱辛,首先是排練的問題,由於平常他們都無法到對方的國家去排練,所以巴倫波因特別為他們爭取到西班牙政府簽發的護照,並在塞維亞爭取到夏季排練場地,這樣就可以讓以色列樂手持西班牙護照進入巴勒斯坦演出這場音樂會。該樂團的團名取自德國文豪歌德的詩作,原因在於歌德在六十歲以後,才開始學習阿拉伯文。該樂團從1999年開始就舉行世界巡迴演出,在德國、西班牙、法國、英國、美國、瑞士等地都有演出過,但一直到2003年才第一次在阿拉伯國家演出,但那也是較自由開放的摩洛哥。因此這次演出是世界第一次有以色列樂手進到阿拉伯國家的重要演出。而這份錄音,可以說是柏林圍牆倒塌後,見證世界和平最重要的一份演出,其象徵的是世界和平的一大步,而這些青年演奏家在這份現場演出所展現的熱忱和謹慎,以及不分種族的同心協力完成音樂,則透過樂聲,讓我們深深受到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