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梅耶,男高音(福音史家)/克拉斯,男低音(基督)/齊莉絲-嘉拉,女高音/哈瑪莉,女低音/蓋達,男高音/普萊,男低音/貢能維恩 指揮 古典合奏團、南德牧歌合唱團
Wolfgang Gonnenwein, Consortium musicum
巴哈的馬太受難曲據考究,是在1727年的耶穌受難節(4月11日)上,由巴哈在萊比錫的湯瑪士教堂內首演,至於他開始構想全作的時間,則可能早在演出前兩年。在巴哈生前,馬太受難曲應該最少上演過兩次,其劇本是由經常和巴哈合作清唱劇的海恩利奇(C. F. Heinrici)所寫,但通常他都不以真名示現,而好以假名「皮坎德」傳世。此作以宗教音樂劇型式寫成,演出時間設定在每年耶穌受難日的晚禱時上演,而演出的地點萊比錫則是當年德教派信眾最虔誠的根據地。神劇式受難曲的型式在當時的德國並不算首見,因為這種會在演出中穿插福音朗誦、聖詩演唱和器樂伴奏的型式,早在1640年代就已經在北德和中德地區盛行,只是萊比錫接受得較晚些,巴哈生前所寫的受難曲,如今僅存兩部流傳於世(另一部為約翰受難曲),兩作中又以馬太受難曲最受到後世推崇。
這套錄音是貢能維恩在1968錄下的,這位1933年出生的德國指揮家與位於斯圖加特的南德牧歌合唱團從1959年即合作,曾帶領該團先後到歐洲各國和南美洲各地巡迴演出,他的錄音作品甚多,但以這套馬太受難曲,最能代表他德國傳統樂長指揮風格的作品。
【Track list】
巴哈:馬太受難曲(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