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莉絲汀.夏佛(女高音)/ 賽門.金利賽德(男中音)
薩克遜國家歌劇院合唱團/ 彼得.許萊亞(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
★ 德勒斯登聖母教堂原建於一七二六到四三年,由登勒斯登市專屬建築師喬治巴爾(George Bahr)設計,被視為德國巴洛克時代最偉大的代表性建築之一
★ 一七三六年,音樂史上重要的管風琴設計家席爾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更在這裡建造管風琴,同年十二月一日請來巴哈為新琴啟用舉行一場獨奏會。
★ 於二次大戰期間毀壞,在2005年重建完成
★ 這份錄音就是重建後的聖母教堂首度舉行聖誕音樂會的現場
德勒斯登聖母教堂原是建於1726到43年,由登勒斯登市專屬建築師喬治巴爾(George Bahr)設計,被視為德國巴洛克時代最偉大的代表性建築之一。這座建築在德國人心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因為巴爾參考了路德新教儀式所興建的教堂,擺脫了義大利天主教教堂的影響,其中最主要的聖壇、講道壇和洗禮盤的設計都擺放在教堂中央,此舉影響了日後英美新教的教堂內部設計方式。1736年,音樂史上重要的管風琴設計家席爾伯曼(Gottfried Silbermann)更在這裡建造了一台三排鍵盤、四十三音栓的管風琴,並於同年十二月一日請來巴哈為新琴啟用舉行一場獨奏會。巴爾所設計的聖母教堂最醒目的特蒸就是高達九十六公尺高的教堂圓頂,在德國被稱為「石鐘」(die Steinerne Glocke)。此近百公尺高的圓頂,被人視為媲美米蓋朗基里在羅馬所蓋的聖彼得教堂的設計,因為整座聖母教堂圓頂共動用一萬兩千噸的沙岩,完全不靠內部支撐,以極其精密的堆疊方式到最上的圓頂,可以說是巧奪天工。即使後來戰爭時,普魯士軍隊曾在1760年一連發射一百枚大砲擊重該教堂,也未能撼動它。因為此圓頂的優美與雄偉,過去近三個世紀來,它一直是德勒斯登的重要紀念性建築,不管從哪個角度看德勒斯登市,聖母教堂的圓頂都會在畫面裡,成為德勒斯登人的精神寄託。可惜,二次大戰期間,由於聯軍投擲六十五萬顆燃燒彈在教堂外,導致教堂內部炙熱難當隨即因燃燒彈造成高達攝氏一千度的熱力,雄立兩百年的德勒斯登聖母教堂圓頂終於在熱力轟炸下,地面撞出大洞。從此德勒斯登聖母教堂的圓頂消失在該市的天際線長達四十五年,作曲家李察史特勞斯在戰後所寫的「變形」(Metamorphosis)就是在描寫這片令所有德國人心痛的景象。一九九九年諾貝爾醫學獎德主布羅貝爾將自己獎金一百萬美金全數捐出,作為重建基金,以及英國肯特郡公爵更聯合柯芬垂主教共同發起贊助聖母教堂的重建,這兩股力量,分別來自二戰時被德軍轟炸最烈的國家,象徵了和解、原諒與愛的力量,也成了聖母教堂今後在世人心目中的新象徵。
聖母教堂在2005年終於重建完成,新建的聖母教堂刻意保留了原來的圓頂,再度成為德勒斯登市的地標,教堂於隔年2006年舉行第一次的聖誕音樂會,這份錄音就是重建後的聖母教堂首度舉行聖誕音樂會的現場。錄音中邀請到德國抒情女高音夏佛、英國男中音金利賽德、管風琴家Samuel Kummer等人,由本身是在德勒斯登出生長大和訓練的知名德國男高音許萊亞指揮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演出這場象徵愛與和解的聖誕音樂會。
音樂會的高潮,先是讓我們聽到聖母教堂的鐘聲、繼而則是與聖誕最有關係的神劇「彌賽亞」,而韓德爾既是德國人、又在英國發跡的身份,也最能象徵這座教堂象徵英德和解的特殊意義。女高音夏佛與男中音金利賽德的演唱則是整場音樂會的焦點,韓德爾、莫札特和巴哈的作品,讓這場聖誕音樂會既溫馨又充滿膾炙人口的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