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古對鬼神總是懼而遠之,但是當我知道其實當鬼也需要向神「賄賂」時,我倒是覺得開始好奇。這也是當初我會想去用音樂劇場去探討「城隍爺」這個故事的緣起。 故事裡的水鬼對漁夫的哀求,閻王對水鬼的嚴厲斥責甚至最後與漁夫和平共處,都大大地減低我對「水鬼」的懼怕印象,他是那麼的天真,那麼的人性化,好像我們的朋友一樣。 我試著把「水鬼」用舞蹈的形式演出來給觀眾看,當然我更需要用音樂把「水鬼」與「漁夫」的心情呈現出來,當然我還要用數位影音互動的科技方式,把「城隍爺」光鮮亮麗地打造出來。---李和莆 ◎從城隍爺談起 這是一齣融合西方古典與台灣民樂、現代科技與古老傳說的劇場創作。結合了用現代舞蹈、動畫、音樂、數位聲光互動技術... 演繹最精彩的台灣民間神話故事《水鬼城隍爺》! 城隍爺廟是台灣民間香火鼎盛的廟宇之一。廟中供奉的城隍爺,掌管陰陽兩界事物,也是古老神話中守護城池的神祉。傳說城隍爺是由水鬼升天化身而來,這位水鬼曾是富甲一方的大地主 — 葉員外。每年秋冬農作物收成時,葉員外總是乘著轎子到各地收地租。有一年秋天,當葉員外收完地租,心滿意足地打道回府時,遇到兩個貪心的船伕,覬覦他的錢財,便在過河的當中不幸被推入水裡淹死。葉員外死後變成水鬼,待在冰冷的河裡。 整齣音樂舞劇故事從水鬼遇見漁夫開始,分成五幕:第一幕「霞海」為開場音樂,由李和莆創作,描繪廟會迎城隍的熱鬧景象;第二幕「水鬼與漁夫」包含三個景:第一景「艋舺水鬼」呈現漁夫與水鬼在河中周旋的情景,由徐和生創作;第二景「水鬼見閻王」表現出地獄陰森詭譎的氣氛,由黃乾育創作;第三景「水鬼哭求漁夫」描述水鬼與漁夫對話的情景,由張哲緯創作。第三幕「彼岸」同樣也包含三個景:第一景「捕魚」,包含兩段音樂,由張哲瑋創作;第二景「漁夫三勸水鬼」,中西樂混用,由邱明慶創作;第三景「歡聚歡笑」,表現水鬼與漁夫之間,從悲到喜的心情轉換,由林怡君創作。第四幕「餞別」呈現的是水鬼歡愉的心情,由林怡君創作。第五幕「霞海城隍爺」,描述水鬼終於升天,成為眾人膜拜的城隍爺,由李和莆創作,此段與開場形成前後呼應的閉幕音樂。 民間農曆5月13日是城隍爺生日,各地城隍廟於該日前後舉行繞境祭典,即所謂的「迎城隍」,另外並搭配布袋戲與歌仔戲等民俗活動。《水鬼城隍爺--艋舺過水霞海城隍》拋開一般現代實驗音樂劇在劇場演出的習慣,吸收民間野台戲的精神,配合傳統習俗走進群眾,是台灣現代音樂劇的一項創新手法。---廖慧貞
曲目:
漁夫之歌 漁夫與水鬼
閻王 哭求
捕魚之歌 間奏
三勸水鬼 歡聚歡笑
餞別 霞海城隍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