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聲機雜誌:「喬琪歐的歌聲從頭至尾都柔情款款,而且還經常帶著嗚咽,那真是用聲音來演戲,讓人不由得相信劇中人瑪格妲的深情和由衷愛意,到最後更因此傳達出她的悲苦之情,更因為喬琪歐歌聲的美感,而加強了這種感覺。」
一九九六年阿藍尼亞、喬琪歐和帕帕諾一起灌錄這份錄音時,他們三人和這齣普契尼的歌劇,都是歌劇界相當不知名的話題,但隨著這份錄音上市,都各自成為一方之霸,阿藍尼亞更和喬琪歐結為夫妻,成為歌劇界罕見的金童玉女組合。燕子這齣歌劇是普契尼成熟階段後少見的失敗之作,此劇和雷哈爾的風流寡婦有密切的關係,雖然全劇始終沒有在歌劇院獲得肯定,但劇中的音樂卻是普契尼的傑作之一,這是普契尼生平唯一嘗試寫作的維也納式喜歌劇作品,他心中想的是寫一部有理查史特勞斯「玫瑰騎士」風格的喜歌劇,但不要有對白段,因為委託人是維也納的卡爾歌劇院,普契尼很樂意能夠嘗試著讓義大利境外的觀眾欣賞他不同樣貌的才華。普契尼很辛苦地花了兩年寫成全劇,偏偏首演卻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義大利卻在這時選擇和英國法國站在同一陣線,形成協約國,對抗德奧組成的同盟國,對此劇大大不利,首演因此改到蒙地卡羅,就連義大利國內,一向為普契尼出版樂譜的出版商也不買他的帳,。普契尼日後一再修改此劇,造成有三種不同版本,還有兩種不同結局,直到他死前,也始終沒有決定要採用哪一版,其中第三版更是一直到一九九四年才首演見天日。更慘的是,一戰時的轟炸,炸毀了此劇的手稿,部份樂段日後是靠鋼琴伴奏譜重建的,也因此,此劇一直到九零年代第三個版本問世後,才開始正式受到重視,而這份錄音和阿藍尼亞夫婦的搭檔,就是順應這股熱潮而來,而他們更因此獨霸此劇前後長達十年之久,喬琪歐更成為這之後十年間全球各大歌劇院首席的瑪格妲,從九六年開始,她陸續被邀到皇家歌劇院、圖魯士國會大廈歌劇院、夏德萊歌劇院、舊金山歌劇院演出該角,最後更在零八年被大都會歌劇院邀請,為他們演出七十年來首度的燕子一劇。而這都歸功於這份成功的錄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