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協奏曲是艾爾加最後一部大型作品,發表後十多年,他幾乎失去創作的意願,其中的原因,很可能是當時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艾爾加對生活的感受趨於悲觀。而這部作品的另一層悲劇色彩來自艾爾加夫人。夫人一直是艾爾加事業最得力的推手。協奏曲創作當時她的身體狀況已經欠佳,1920年不幸逝世。
協奏曲於1919年十月底在倫敦的女王廳首演,由艾爾加親自指揮倫敦交響樂團。艾爾加把這一連串的打擊與對人生的悲歎全部發洩在這首大提琴協奏曲。由於作品充份展現出大提琴的演奏技巧,因此完成後,二十世紀不少大提琴都把演奏這部作品當成目標。曾經在首演擔任樂團大提琴手的巴畢羅里,在1965年以指揮身分與杜普蕾錄下這首協奏曲。當時才雙十年華的杜普蕾雖然青春洋溢,但是對於樂曲深處哀傷的掌握,卻讓人無法不與她後來悲劇性一生聯想在一起。
歌曲集《海景》以五首描寫大海的詩入樂(包括艾爾加夫人的作品),全曲在1899年完成。珍娜‧貝克在1962年的錄音具有道地的英國風味,含蓄卻又情感深厚,精緻而且親切迷人。
Recorded: 19.VIII.1965, Kingsway Hall, London (Cello Concerto); 30.VIII.1965, No.1 Studio,
Abbey Road, London (Sea Pictures)
Producer: Ronald Kinloch Anderson
Balance engineer: Christopher Parker
Remastered in 24-BIT / 96kHz from original tapes
Originally released in 1965 as His Master’s Voice - ASD 655 (Stereo)
§ 曲 目 §
艾爾加: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作品85
艾爾加:海景,作品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