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奧地利二十世紀最頂尖的指揮家,貝姆卻直到1962年六十八歲時,才第一次到拜魯特音樂節指揮,而且從這年開始到1970年最後一次到拜魯特指揮的九年過程中,他只在1965到67年這三年間指揮過指環全集。這份錄音就是收錄當時的現場演出。此次的演出,是華格納孫子魏蘭.華格納過世前最後一次製作的指環。魏蘭那種象徵性手法所執導的指環,一向深得女高音妮爾森的支持和認同。拜魯特音樂節有這位芙拉格絲妲之後最偉大的華格納女高音,坐鎮演唱指環中的布倫希德,可以說已經保證演出成功了一半。當時,就因為有她,笛卡才敢大膽耗費長達八年時間,由蕭提指揮完成史上第一套錄音室錄音的指環。這套錄音剛好就在1965年完成,緊接著妮爾森就在拜魯特和貝姆演出了指環。
貝姆的華格納指揮不像他的莫札特和理查.史特勞斯作品那麼傑出,或經常受到談論,但他確實擁有自己獨特的華格納風格:講究較快的速度和直接不迂迴的作風。而他的指環更是歷來數套發行的指環全集錄音中,出了名的快。許多熟悉二戰前華格納指揮風格的華格納迷認為,這其實正是早的華格納風格的正宗;太慢的指揮剝損了戲劇性,這也是為什麼貝姆的指環會保存那麼濃的戲劇性的原因。
這套現場錄音另一個值得珍藏的原因則在於妮爾森。雖然她與蕭提合作錄製了錄音室版的指環,但一般認為她在現場演出的布倫希爾德更為威風、更囂張,也更讓人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