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奧曲目與德弗札克、李格第的作品之後,這是阿忒彌絲弦樂四重奏第一次在錄音室裡挑戰蕭士塔高維奇的作品,合作的鋼琴家是出生於蘇聯時期的格魯吉亞,但是在1978年以後定居維也納的鋼琴家蕾翁絲卡雅。多年來,蕾翁絲卡雅一直與阿忒彌絲弦樂四重奏的音樂家們維持長期的藝術與私人情誼。2015年,前任中提琴手弗里德曼‧魏格勒(Friedemann Weigle)驟逝後沒有多久,蕾翁絲卡雅立刻應允與其他三名音樂家一同演出鋼琴四重奏,以音樂紀念這名英年早逝的夥伴。
應貝多芬弦樂四重奏成員的請求,繼第一號弦樂四重奏之後,蕭士塔高維奇在1940年為他們創作G小調鋼琴五重奏。這是他早年最受到肯定的作品,個人風格鮮明但是一般人的接受度極高。前兩個樂章模仿巴赫、韓德爾風格,簡潔的詼諧曲與代替慢板樂章的間奏曲之後,來到戲劇性十足的終樂章。由於鋼琴部分要求的技巧極高,首演當時是由蕭士塔高維奇親自演奏。
《留聲機》雜誌曾經形容,如果十五部交響曲代表人前的蕭士塔高維奇,十五首弦樂四重奏就是人後的蕭士塔高維奇。在第五、七號弦樂四重奏裡,蕭士塔高維奇表現出的是個人詩意溫柔,尋求內心平靜的一面。第五號弦樂四重奏出現以蕭士塔高維奇姓名縮寫引伸出來的著名「DSCH動機」,第七號弦樂四重奏則是為了紀念在1954年逝世的第一任妻子。
曲目:
1-3蕭士塔高維奇:降B大調第五號弦樂四重奏,作品92
4-8蕭士塔高維奇:G小調鋼琴五重奏,作品57
9-11蕭士塔高維奇:升F小調第七號弦樂四重奏,作品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