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與慕尼黑愛樂的關係相當密切。1901年,他指揮當時名為「凱姆管弦樂團」的慕尼黑愛樂首演第四號交響曲。一百多年來,馬勒的作品也一直是慕尼黑愛樂的招牌曲目之一。
第四號交響曲創作於1899年到1901年間,可視為馬勒前三部交響曲的高峰與精華。它是馬勒所有交響曲中最短、編制最小,曲風一反馬勒式的悲觀灰暗,反而充滿著溫暖、樂觀氣氛,並且特意模仿古典型式,從頭到尾洋溢著馬勒在《少年的魔法號角》中表現出來的美學觀。事實上,交響曲的第四樂章原本就是馬勒為管弦樂歌曲集《少年的魔法號角》譜寫的歌曲。本來馬勒打算把首歌曲〈天堂的生活〉寫成第三號交響曲的終樂章,不過也許是主題與第五樂章過於相似,最後馬勒打消了這個念頭,把理想在第四號交響曲中付諸實現。最後一個樂章代表天國的生活,象徵到達天國歡樂的頂峰。
葛濟夫在2015年出任慕尼黑愛樂音樂總監後,為該團在各方面都帶來全新的氣象,並且向愛樂者證明了自己詮釋德奧曲目的能力。這是2017年三月在慕尼黑愛樂廳的演出實況錄音,由奧地利女高音格妮雅‧屈邁埃爾擔任獨唱。葛濟夫對於樂曲的邏輯觀點思路非常清晰,在他的指揮下,樂團展現出強烈的戲劇說服力,並且挖掘出音樂內在的力量。